如何避免蛇咬傷?
(1)勿抓蛇或逗蛇玩
(2)在毒蛇出沒地區活動,宜穿皮靴或厚長褲,勿赤腳或僅穿拖鞋
(3)在未詳細診視前,勿空手伸入中空的原林或濃密的雜草堆中或翻動石塊
(4)跨過石塊或木頭等物,應注意防備另一側可能有毒蛇棲息
(5)露營時應選擇空曠而乾燥地區,避免紮營於雜物堆附近,晚上應升起營火或火炬於營帳周圍,尤其是夏天的夜晚
(6)大部份毒蛇皆是游泳高手;在毒蛇常出沒地區,勿涉水或游泳,以防被水中毒蛇咬傷
(7)蛇類喜歡棲息的地方如:草堆、石縫、枯木、竹林、陰濕處、溪畔等,經過時應特別注意 

如何避免蛇咬?
●進入草叢最好穿高統鞋、長褲及戴手套,並先打草驚蛇。
●不要隨便進入空屋、洞穴或隨便用手摸索暗處。
●不要隨便翻動野外石塊、廢棄物或花草。
●被蛇咬時,盡量認清蛇的形狀、顏色等特徵,且避免亂動肢體,趕緊打119求救。
●以具有彈性的布料包紮心臟及傷口之間,手、腳被咬,盡量讓傷口低於心臟,儘速送醫。

~~野外防蛇~~如何避免毒蛇之傷害及被蛇咬後之處置 :
  每年的六月九月是毒蛇出沒最頻繁的時候,尤其是端午過後,更是毒蛇咬傷的高峰期,
其中絕大多數是四肢被咬傷,且是腳部多於手部;被咬傷的時間,有一半是在下午兩點到九點。
大部份的病人,是因青竹絲咬傷的;龜殼花次之。其中龜殼花及鎖鍊蛇容易引起出血及急性腎衰竭。
雨傘節容易引起呼吸衰竭,須要插管,甚至呼吸器協助呼吸。眼鏡蛇咬傷,容易引起局部傷口皮膚壞死,須要做皮膚移植手術。
但所有被毒蛇咬傷者,經送醫後存活率極高。

事實上,臺灣地區臨床上常見重要性毒蛇有六種。其特徵及咬傷的中毒症狀分別是:
1. 雨傘節、白節蛇(閩南語)、紮Y節(客家語)
學名: Bungarus multicinctus
英 名:Taiwan banded krait
分 類:Squamata(有 鱗 目)Elapidae(蝙 蝠 蛇 科)
特徵:
為陸地毒蛇中毒性最強之神經毒bungarotoxin及心臟毒,其性情溫和,除受傷或受威脅外很少主動攻擊人類
頭部為橢圓形,背鱗為15縱列,體背有明顯黑白相間之環節斑紋,是臺灣所產陸生毒蛇中毒性最強者。
生態習性:卵生,常棲息於水邊,出沒於黃昏、喜歡夜間活動;以其他種蛇類、蜥蜴、鱔魚、泥鰍為食。
棲息地分布:台灣、金門、馬祖低海拔地區之水域、溪流、水塘之岸邊。
咬傷局部症狀:針樣牙痕不易看清楚,被咬後傷口有搔癢如螞蟻在皮膚爬動感覺、有怕風症狀,視覺模糊,舌根麻木,流涎呼吸困難等症狀
性情溫和,很少主動攻擊人,但由於人們被咬後不會感覺疼痛,等到呼吸困難、全身痲痹,再送醫時,往往已經回天乏術。
治療:抗雨傘節及飯匙倩蛇毒血清

2. 飯匙倩、眼鏡蛇、飯鏟頭(客家語)
英 名:Chinese common cobra
分 類:Squamata(有 鱗 目)Elapidae(蝙 蝠 蛇 科)
特徵:中大型神經性毒蛇,有棕褐色、褐色、深褐色,其腹部為黑色者體型較大,平常頭部為橢圓形
生態習性:卵生,受干擾發怒時,頭頸噴張呈扁平飯匙狀,會發出『噴氣嘶嘶聲』,頸背有寬白紋,內有黑點,擴張時看似戴眼鏡。
棲息地分布:全台中低海拔乾旱農墾地、果園、灌叢混生之山坡地;大部分在日間活動覓食,以鼠類、蛙類為食
咬傷局部症狀:牙痕淺小,傷口少許出血,很快變黑,周圍併發血水泡。
治療:抗雨傘節及飯匙倩蛇毒血清 

3.  赤尾青竹絲、赤尾鮐、青竹絲、青竹鏢、竹葉青
學名: Trimeresurus stejnegeri (schnidt)
英 名:Taiwan bamboo viper
分 類:Squamata(有 鱗 目)Viperidae(蝮 蛇 科)
特徵:小型出血性毒蛇,頸細頭大呈三角形且體色翠綠,紅眼睛,體軀兩側有各有一條白色或紅白雙色縱線,尾巴為紅磚色故稱赤尾,
常有人將其與無毒的青蛇相混淆,背鱗列數為21列。
其與無毒的青蛇在外形上可明顯區分的特徵是:
赤尾青竹絲的頸部細長,頭呈明顯的三角形;青蛇頭部則為橢圓形。
赤尾青竹絲的身體兩側有一條自頸部延伸至尾的白色縱線;青蛇則無。
赤尾青竹絲之尾部為磚紅色;青蛇則為通體綠色。
大部分雄性赤尾青竹絲體側的白色縱線下,尚有一條紅色縱線
生態習性:卵胎生,大部分夜間活動,纏繞灌叢林樹枝上,以鳥類、鼠、蛙類為主食,受干擾時頭部會抬起、身體捲縮,尾巴搖擺不停,
為攻擊前兆,由平地到兩千多公尺山區的各類型環境多能發現到牠的蹤跡。
棲息地分布:全省中低海拔灌木林、竹林、山溝、溪谷、農墾旱地。
咬傷症狀:咬傷時見點狀黑色牙痕,四周快速腫脹,皮膚、肌肉壞死變黑,周邊長水泡,傷口流出血水,傷口感覺灼痛。
咬傷治療:抗龜殼花及赤尾鮐蛇毒血清

4.  龜殼花、烙鐵頭
學名: Trimersurus mucrosquamatus(Cantor)
英 名:Turtle-designed snake
分 類:Squamata(有 鱗 目)Viperidae(蝮 蛇 科)
特徵:為出血性中型毒蛇,頸細頭大呈三角形,體背為褐色或棕褐色,並有一系列不規則形的黑色斑塊,背鱗為26-27縱列,
並具有不規則深茶色圓形斑塊之三條龜殼樣花紋。
生態習性:夜間活動,棲息廢棄房屋、木材堆,以鳥類、野鼠、蛙蜥蜴、為主食,受干擾頭部會抬起、身體捲縮,尾巴搖擺不停,
為攻擊之前兆,部分個體具較強的攻擊性遇晃動之光影便立刻攻擊
棲息地分布:全省中低海拔灌木林、竹林、山溝溪谷、農舍旱地。
咬傷症狀:咬傷數分鐘可清楚看見點狀黑色牙痕,傷口四周快速腫脹,皮膚、肌肉壞死變黑,長水泡,傷口不停流出血水,
感覺如烙鐵灼傷之刺痛,壞死區因蛇毒注入深淺多寡而異。
咬傷治療:抗龜殼花及赤尾鮐蛇毒血清

5. 百步蛇、尖吻蝮、五步蛇
學名: Deiagkistrodon acutus(Gunther)
英 名:Hundred pacer sharp-nosed viper
分 類:Squamata(有 鱗 目)Viperidae(蝮 蛇 科)
特徵:為出血性毒蛇,體型粗短之中型卵生毒蛇,頭大頸細,鼻吻向上翹起典型成三角形,頭部頂方為褐色,體側有明顯黑褐色正三角形斑紋,
腹部有黑色黑點,尾部黑褐色,是台灣體型最大毒蛇。
生態習性:日夜均會活動,因雨天尤為活躍,平時停棲在落葉林底層,鳥類、野鼠為主食,受干擾時頭部會抬起,
亦會發出嘶嘶警戒聲及尾巴搖擺不停。
棲息地分布:分布於海拔1300公尺以下的中、低海拔山區,本省花蓮、台東、屏東、高雄地區,較常發現,
棲息於闊葉林、竹林與少干擾的溪谷等環境。
咬傷症狀:咬傷數分鐘內可清楚看見點狀壞死黑色牙痕,傷口深、牙痕間距寬,快速腫脹,皮膚、肌肉變黑壞死,牙痕周邊長水泡,
傷口流出血水,感覺燒灼刺痛,壞死區域大小視蛇毒注入深淺多寡而異。
咬傷治療:抗百步蛇毒血清

6.  鎖蛇、鎖鏈蛇、鏈仔蛇、七步紅
學名:Vipera russellii formosensis
英名:Russell's viper
特徵:為本省第六大毒蛇,屬於神經性、出血性雙重毒性之毒蛇,為中型蛇類,體背有卵圓形外為灰白色,
內為褐色或深褐色之三條縱列鐵鏈圖形之斑紋,腹部呈白色並布滿黑色小點。
生態習性:卵胎生,以鼠類為食物,行動緩慢,以側橫爬行,受驚嚇時會捲縮成圓圈狀,會發出刺耳的嘶嘶聲,並有出奇不意攻擊人之動作
棲息地分布:分布本省花蓮、台東、高雄、屏東、南投等中低海拔地區,棲息於山區或開墾旱地,河床礫灘地及甘蔗田。
咬傷症狀:見點狀黑色牙痕,牙痕四周腫脹,皮膚、肌肉變黑壞死,周邊長水泡,傷口流出血水。
咬傷治療:抗鎖鏈蛇毒血清

被蛇咬後的處置:
出血性毒蛇
傷口灼痛、局部腫脹並擴散、起水泡、淤斑、紫斑、漿液血由傷口滲出、皮膚或皮下組織壞死 、噁心、發燒、嘔吐、血痰、七孔流血、
瞳孔縮小、血尿、低血壓、抽搐、痙攣。 6-48小時之內死亡。 
神經性毒蛇:
傷口疼痛、局部腫脹、嗜睡、運動神經失調、眼瞼下垂、瞳孔散大、局部無力、顎咽麻痺、口吃、垂涎、噁心、嘔吐、昏迷、呼吸困難、呼吸衰竭。 8-72小時之內死亡。

被蛇咬後的處置分成七要和四不要:

七要:
1.在無法或尚未鑑定是否有毒的情況之下,一律以毒蛇咬傷之狀況進行急救處理。
2.讓患者保持鎮靜,勿緊急跑動,保持冷靜是活命的唯一法則因為毒性發作需要一段時間,勿因慌亂延誤就醫時間,目前醫學發達,
   在台灣因毒蛇咬傷死亡者,已經很少了。
3.認清毒蛇特徵、形狀、顏色及其他可能特徵,若只有自已一人時,則不要去追打毒蛇。記得辨認何种毒蛇,有助於診斷,但並非必要的。
   即使不知那種毒蛇咬傷,常可治療成功
4.盡量記住被咬時間和傷口腫脹速度,以作為判斷是否中毒指標。
5.被毒蛇咬傷後,除雨傘節外,其他五種毒蛇咬傷,均會腫脹;因此,被毒蛇咬傷後,應盡速將手上的戒指、手鐲、手錶和首飾等物品取下
   以防止肢體的傷害加重。
6.儘速以彈性繃帶、絲襪或褲襪包緊患肢包紮範圍愈大愈好,患肢保持低於心臟之位置,以夾板或護木固定患肢使其不能亂動,
   特別是神經毒蛇咬傷,儘快以具彈性的衣料等,在心臟及傷口之間給予壓迫性包紮,不要束太緊,須要容許手指頭伸入的空間且維持血流暢通。
7.儘速就醫是最重要的初步處置步驟,不要有任何延遲。充份利用行動電話或無線電馬上呼叫最近的緊急醫療網及119,可得到立即的救治。

四不要:
1 .不要割傷口:割傷口只會讓傷口更加惡化,甚至造成死亡,避免以口吸,以免口內有傷口,而造成援救者毒害或病人之傷口感染。
2 .不要拖延就醫時間:有些神經性毒蛇咬傷,幾乎無症狀,誤以為無毒蛇咬傷,以致延誤救治時機。
3 .不要喝酒或咖啡、茶刺激性物質,以免促進血液循環反而使毒液吸收更快,促使毒性更快發作。
4 .不要冰敷:冰敷不當是造成截肢的主因。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 
野外防蛇  
●切勿輕易嘗試去捕捉蛇類或逗蛇玩。
出入濃密雜草堆宜用『打草驚蛇』可避免毒蛇咬傷。
●在未經詳細診視前,切勿將手伸入中空之林木、石洞或翻動石塊。
●在炎熱季節,蛇類通常會躲進蔭涼地區,穿著涼鞋、衣物、涼帽時應注意防備可能有毒蛇棲息。
●夏季夜晚,野外露營時宜選擇空曠乾燥地區,避免紮營於雜草堆附近。
大部分毒蛇皆為游泳高手,只要發現水中有蛇類出沒,切勿涉水或游泳。  
 

引用:台南縣消防局第二救災救護大隊下營救災救護分隊
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勇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